手机版 啞然失笑網
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周南 北京報道
2024年12月28日,由華夏時報社主辦的2024(第四屆)華夏公益論壇在京舉行。《華夏時報》和易善數據聯合發布了《華夏公益ⷤ𘊥𘂥 쥏𘥅짛慈善年度報告(2023)》(下稱《報告》),同時揭曉“2023上市公司公益捐贈50強”,用數據見證曆史長河中極為不平凡的2023年,記錄上市公司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共襄公益慈善方麵做出的突出貢獻。
其中,騰訊控股有限公司、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分別以29.52億元、5.45億元、5.116億元、4.38億元和4.036億元的公益捐贈額位居前五。這些企業因其公益行為的影響力、創新性、發展性、公信力和企業多年履行社會責任等綜合特質成為公益財經領域的企業典範。
《報告》數據主要以2023年中國上市公司發布的上市公司企業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披露的企業對外捐贈金額,企業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中披露的年度費用合計金額,籌款型社會組織年度工作報告或者審計報告中披露的大額捐贈方的捐贈金額,籌款型社會組織官網捐贈信息公開欄目下捐贈人列表中披露的捐贈企業的捐贈金額作為主要依據。
50家上市公司捐贈127.83億元,同比上年減少17.1%
《報告》顯示,2023年50家企業年度捐贈總額達127.83億元,同比2022年的154.21億元減少17.1%,略低於2021年的129.84億元。50家企業2023年貢獻的公益捐贈總額相當於2023年全國社會組織捐贈收入9.37%(《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社會組織捐贈收入1363.8億元)。2023年,上市公司捐贈50強入圍門檻為7724萬元,較上年下降1612萬元。
在50家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48%,國有企業占比46%,外資企業占比4%,其他類型占比2%,同上年一樣,民營企業依然最多。從50家企業總部所在地看,主要分布在東部及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北京市、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四地企業數量較多,合計35家,占比70%。
從行業分布來看,50家企業廣泛分布於11個行業中,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技術服務行業企業數量居第四位,而捐贈總額、行業平均捐贈額均領先於其他行業,該行業總捐贈額占50強總捐贈額的30.65%;製造業企業數量最多,但平均捐贈額不高,行業總捐贈額占50強總捐贈額的21%;采礦業6家,總捐贈額排名第三位,貢獻了50強總捐贈額的16.81%。金融業的企業數量8家,總捐贈額排名第四位,行業平均捐贈額1.4億元。
神州細胞年度捐贈金額占總營收比高達21.38%
從50強企業2023年營業總收入看,72%的企業營業總收入在5000億元以下,其中,小於1000億元企業占比34%,大於1萬億元的企業占比10%。與上年差別不大。
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可以觀察到企業收入情況與捐贈金額的關係:上市公司捐贈金額和其營業收入的相關關係非常弱,數據顯示,50強企業平均捐贈了營業總收入0.06%左右的份額。
企業營業收入在5000億元以下的企業,捐贈金額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大於平均值0.06%的企業數量為26家,占所有企業的52%。而企業營業收入在5000億元以下,捐贈占比小於0.06%平均值的企業數量為10家,占比20%。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營業收入18.87億元,捐贈金額4.04億元,捐贈占比高達21.38%。
22家企業(參與)設立25家企業基金會,公益支出41.30億元
2023年,50強對外捐贈企業中,22家企業設立基金會,占比44%,共參與或設立25家企業基金會(見表2),公益支出41.30億元,占捐款總額的32.3%。
從企業基金會評估等級看,2023年評級為5A的基金會有5家,4A的有12家,3A的有5家,另外還有5家基金會未參加或未披露評估等級。與2021年評級情況相似,但是5A和4A級數量少於2022年。
從基金會所屬企業行業看,兩年的數據都顯示信息傳輸、軟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中成立基金會的占比最高,今年為80%,上年為83%;其次是房地產業,成立基金會的比例在70%左右。從數量來看,仍然是製造業企業設立基金會數量最多。
公益事業發展、鄉村振興、教育為捐贈重點領域
上述25家企業基金會中,隻有2024年新成立的一家企業基金會(寧德市毓捷教育基金會)未披露2023年年報。根據對采集到的企業基金會年報項目信息進行統計和分析發現,公益事業發展、鄉村振興、教育是2023年公益慈善捐贈的重點關注主題,合計投入金額約23.93億元。2023年的慈善投入有從短期急需援助向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項目轉變的趨勢。
從2022年到2023年的慈善投入領域變化來看,公益事業發展的投入呈現出增長趨勢,並躍升至首位,顯示出慈善資源向長期發展項目的傾斜。與此同時,教育領域的投入雖然依舊顯著,但相較於上年投入排位從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投入金額同比減少54%。鄉村振興投入同比減少31%。科學研究和社區發展領域,雖然投入金額占比不高,但顯示出增長趨勢,投入金額分別同比增長21%和50%。
具體來看,首先,公益事業發展重在數字化建設和公眾參與兩方麵。尤其以騰訊和阿裏巴巴為代表的兩家公司,都致力於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源來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數字化建設和公眾參與方麵表現突出。阿裏巴巴公益基金會2023年約在公益事業發展方麵投入0.43億元,約占其慈善總投入的13%,側重於平台建設、公眾參與和行業支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2023年約在公益事業發展方麵投入7.92億元,約占其慈善總投入的47.7%。更加關注數字技術的應用和行業能力建設。
其次,10家基金會在鄉村振興領域投入7.4億元。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公益基金會投入3.88億元,占總投入的52.4%。其中,產業扶持、生態環境保護、教育質量提升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是推動鄉村振興方麵最重視的領域。
而在教育領域,80%的資金用於大學,幼兒園占比僅4%;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或物資提供的占比約73%;7%用於教師培訓或獎勵。同時,深入分析顯示,在教育領域的資金分配中,大學教育依然是重中之重,今年投入占比達到81%(較上年的78%有所上升),中小學教育占18%(從上年的17.5%微幅增長),而學前教育則降至1.2%(上年為4%)。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一枝獨秀”
25家基金會中,有24家公開了2023年捐贈收入、2023年費用合計。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捐贈收入最高達24.94億元,製造業捐贈收入12.66億元,采礦業捐贈收入7.85億元。與上年比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捐贈收入大幅減少約56%。
從基金會的總資產和總支出的散點分布圖可以看出,大部分基金會的總資產在10億元以內,捐贈金額在3億元以內。隻有騰訊一家基金會在“強強”象限內(雖然騰訊本年公益支出較上年大幅降低,但仍然一枝獨秀)。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能源集團公益基金會,雖然總資產在10億元以內但是總支出5.54億元(與上年持平略有增長)。
此外,總資產在10億元以內,但是總支出超1億元的基金會還有阿裏巴巴公益基金會、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湖南愛眼公益基金會、北京小米公益基金會、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萬科公益基金會、北京京東公益基金會。
基金會總資產和總支出關係
基金會的大額支付對象數量代表了其合作單位的多少,合作夥伴豐富有助於構建良好的慈善生態,《報告》對25家基金會的大額支付對象數量進行分析發現,25家基金會,共有大額支付對象獨立機構數量377家(比上年少5家),平均每家基金會15家。有22家基金會,連續兩年在50強名單內,他們2023年的大額支付數量為369家,上年為309家,同比增長19%。具體到基金會個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在大額支付機構數量方麵依然領銜。
企業慈善更趨係統化、專業化、前瞻性
通過深入研讀各企業的ESG報告及相關公眾號發布的資料,《報告》有以下五點發現:
第一,企業的慈善輻射能力增加,資源動員能力提升,協調多元主體,實現共建共創。以騰訊和阿裏為代表的這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正在深入發揮自己的平台優勢,與其他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合作不斷深化,形成了更為廣泛的慈善網絡。這種變化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慈善輻射能力和資源動員能力,也為實現共建共創的社會價值提供了新的路徑。企業在慈善領域的角色正從單純的捐助者向更複雜的合作夥伴轉變,它們正在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二,公益從基礎搭建向可持續發展邁進。自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以來,民政部遴選了30家企業作為有資格向公眾募捐的互聯網公益平台。經過數年的發展,這些平台不僅完成了基礎架構的建設,還逐步轉向了更注重長期影響和社會價值創造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各企業的具體公益項目中,特別是在鄉村振興領域,企業不再滿足於短期援助,而是更加關注產業扶持、生態環境保護、教育質量提升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等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方麵。這種從一次性慈善行為到持久性公益生活方式的轉變,不僅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也為實現更廣泛的社會福祉提供了新的路徑。
第三,以點帶麵,向善從心;從點成線,公益向體係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始將慈善視為一種深層次的社會責任和精神追求,企業的慈善行為也正在經曆從單次捐贈和孤立行動向係統化發展的轉變。這種係統化的慈善模式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還確保了慈善活動的連續性和影響力,為實現長期的社會價值創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現代企業慈善正朝著更加深入、係統化的方向發展。從個體的心靈覺醒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全麵提升,從單一的慈善行為到體係化的公益網絡構建,這一趨勢不僅體現了慈善事業的進步,也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從傳統的慈善行為向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實踐轉變。如伊利集團在其ESG報告中提到了一係列關於“動物福利”的慈善措施,並積極參與動物福利相關技術的開發與標準製定。這表明,伊利不再局限於直接利益相關方(如消費者),而是將視野擴展到了間接利益相關方(如農場動物)。同時伊利將環境保護、動物福利以及人類健康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框架。企業慈善正朝著更加係統化、專業化和前瞻性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彰顯了企業在實現商業成功的同時,致力於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的決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慈善在殘疾人、無障礙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基金會披露的245個項目中,有4個提到在助殘方麵的投入,涉及項目資金2.96億元。科技助殘,進一步探索AI人工智能在殘障領域的應用,仍然是科技公司的主要發展趨勢。根據各公司的ESG報告和相關慈善項目,一共有12家公司提到了其在助殘領域的慈善行為。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